作物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、病毒性病害与细菌性病害。缺素症为生理性病害的一种,是作物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所表现出的特异症状。一般来说,二者在外观上差异较大,但有时病害与缺素症在外观表现上会很相似,特别是在发病初期,很多都表现出发黄的症状,难以区分。这样给病害防治带来一定困难。在这种情况下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:
1.发生真菌性病害时,作物器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斑,而且病斑上会产生不同颜色的霉状物或粉状物等物质。

缺素时,不会出现霉状物、粉状物以及各种形状的病斑等这些症状,所以真菌性病害跟缺素症比较好区分。
2.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在刚开始的时候,一般都会生成水渍状或者是油渍状的边缘,然后病部会形成菌脓,在潮湿的情况下会发臭,干燥的情况下,叶片跟透明薄膜一样。

缺素的话,缺素部位不会出现水浸状的病斑、更不会出现菌脓、黏液等症状。
3.发生病毒病时,经常表现出黄化、花叶、皱缩、畸形等症状,跟缺素特别容易搞混,需要我们仔细的进行区分。
①病毒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,作物会相互传染,从而导致病毒病慢慢像四周扩散蔓延
缺素没有发病中心,一般大面积或者成片发生,植株相互间不会传染。
②发生病毒病后,作物常表现出变色(褪绿、黄化)、坏死、皱缩、畸形等症状。病毒病的病叶上不仅会出现浓绿和淡绿相间的斑驳,叶片上还会有泡状斑、皱缩,叶面常常会凹凸不平等症状。
缺素时,叶片上一般不会出现泡状斑或者凹凸不平的症状(除了缺硼)。

③病毒病在哪个部位都可能发生,但幼嫩的叶片最容易感染病毒。
缺素植株的发病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,一般植株的老叶易缺氮磷钾镁钼,植株顶芽易缺硼、钙,新叶易缺铜铁锰锌硫等元素。
④病毒病与土壤类型、特性大多无特殊关系。 无论是哪种土壤类型,如果有病源,都可在氮肥施用量偏高而又不注意磷钾肥配合施用的田块发生。
作物缺素症的出现则与土壤类型、特性有明显关系。 比如北方土壤pH值偏高,不易缺钼,而南方酸性土壤则易缺乏此种元素。对于不同营养水平的土壤,都可发生某种或某些缺素症,但瘠薄土壤多发。
以上就是关于作物病害和缺素症状的总结。我们在具体判断到底是哪种原因的时候,要综合来考虑各个因素,然后综合判断,不能说看着像啥就觉得是啥,到最后花了钱没解决问题,也是得不偿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