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小麦返青后,有些田块会零星或成片儿出现干尖、黄叶甚至死苗现象,叶鞘变褐色,严重时根部变褐腐烂,很多农户搞不清楚是什么原因,甚至怀疑是不是除草剂药害、或者浇返青水时的追的肥料有问题,其实很多时候是茎基腐病引起的。小麦生长后期,受害麦田多出现零星的单株麦子死亡的白穗现象,直接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。
一、危害症状
小麦茎基腐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小麦土传病害,在田间呈点片发生。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,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,主要表现为茎基部变褐色(俗称“酱油杆”),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,造成小麦叶片发黄,后期植株折倒、枯死和枯白穗,潮湿的环境下茎节处出现粉红色的霉层、麦秸空腔中有白色菌丝等。

二、发病时期
小麦茎基腐病在小麦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有可能发生。最早出现在11 月中下旬,地面以上叶面发黄,茎基部出现褐变;初春返青期小麦生长加快,抗寒力下降,此时诱发茎基腐病发生;4下旬至5月上中旬,气温上升,加之降雨影响,为茎基腐病多发期;小麦生长后期,因田间小麦植株密度大,温湿度高,加剧茎基腐病的危害。
三、防治方法
1、选用抗耐病品种。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措施,各地要根据近年田间观测和抗性鉴定情况,选择种植适合当地条件的小麦茎基腐病抗耐病品种,或抗逆性强的品种。
2、合理轮作。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—玉米连作区,每隔2—3年,玉米与大豆、棉花、花生、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,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,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。重病田改种大豆等经济作物。

3、适当深翻。小麦—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地块,秸秆尽量打碎腐熟还田,播前土壤深翻,深度约30厘米左右,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土层下,压低病原菌基数,降低病害发生危害。每隔3年深翻一次。
4、适期晚播。各地应根据当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和天气情况,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时间5—10天,晚播地块需要适当加大播种量并控制播种深度,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—4厘米。
5、精耕细管。土地深翻后,耙细整平。合理施肥,忌偏施氮肥。天气干旱有利于发病或加重病情,田间管理中需注意及时浇水。盐碱地区采用深层地下水浇地易导致发病加重,宜采用地表水灌溉。
6、在小麦返青早期施药可进一步控制茎基腐病的危害。可加强健身栽培,增施磷钾肥,中耕除草,改善田间小气候,提高小麦自身抗病能力。同时,科学用药,可施用稼乐士急救120喷灌小麦根茎部,重发地块,间隔7至10天再喷一次,兼治小麦纹枯病等土传病害。

稼乐士急救120是针对土传病害所研发的广谱安全无残留的微生物菌剂,生物灭菌调理重茬、土传病害,改善土壤环境,可抑制土壤中存活的枯黄萎、真菌、细菌、病毒等各种致病菌,对重复发病、不明病因、混合混发型土传病害、以及恶劣生存环境引起的各种病害症状有预防和再修护作用。